中华医学会 学会人物 音容笑貌今犹在 百年医史向未来:怀念程之范教授-欧洲杯买球网址

音容笑貌今犹在 百年医史向未来:怀念程之范教授
发布日期:2022-05-18 16:24:13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 甄橙 浏览次数:

  程之范教授(1922—2018),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当代著名医史学家和医史教育家。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是北京大学医史学研究中心创建者,北京大学医史学硕士、博士学位创建者,1990年被聘为中国高等西医院校首位医学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曾任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名誉顾问和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总编辑和名誉总编辑。程之范教授在医学史和科学史领域广有建树,主编、参编、审阅书籍数十部,发表中外论文百余篇,为中国的医学史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做出了重要贡献。2022年恰逢程之范教授百年诞辰,值此机会撰文以示纪念,并与医史同仁共勉。


相遇历史  学贯中西

程之范教授出生在河北省保定市,他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在保定度过的,中学就读于保定著名的育德中学。在那里,程之范教授遇到一位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老师,这位老师对他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吸引他对历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后来他遭遇家族里很多亲人相继被疾病夺去生命,于是医学对他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小小年纪便立下学医的志向,希望改变亲人过早被疾病夺去生命的命运。在这个愿望的驱使之下,他通过努力的学习,终于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

在大学就读期间,程之范教授非常幸运地遇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史学科的创建者李涛教授(1901—1959)。1946年底李涛教授创建了医史学科,当时还没大学毕业的程之范来到医史学科实习,李涛教授告诉他,只有在医史学科,才能够既学到中医的知识又学到西医的知识。程之范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机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院学习期间,程之范教授系统地学习了西医学知识,后来还拜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崔绍缙老先生学习中医知识。

程之范教授一生当中只招收了两位博士研究生。第一位是已获得北京大学博雅教授称号的张大庆教授,他当年的博士论文题目是《中西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第二位博士生是我,当年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18世纪中西医学比较研究》。两位博士生的论文内容都是关于中西医学比较研究的,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成为程之范教授为北京大学医史学科确立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回首历史  普及推广

程之范教授讲述的医学史课程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1993年夏,我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医科大学工作,当时我只是程之范教授身边的一个小助教。那个时候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因为医学史教研室师资匮乏,所以程之范教授虽然已古稀之年,但依然奔波于教学第一线。程之范教授讲课有一个特点,他教学的时候经常让我准备录音机,几乎每次都要把上课的录音录下来,不仅自己课后听回放,也让我听录音学习,他认为这样可以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年轻人。从我做助教跟随程之范教授的第一堂医学史课程开始,每次讲课结束时,都会响起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而且在程之范教授的课堂上,同学们总会被他诙谐幽默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表达所吸引,他极富思想的教学形成了一种医学史教学特色。程之范教授为同学们编写的医学史教材,虽然最初只是油印的医学史讲义,但重点突出,内容提纲挈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内容都简明扼要地跃然纸上,让同学们一看提纲就知道某个历史时期中外医学史上发生的大事件,颇受学生欢迎。

程之范教授在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医学史教材就叫《简明医学史》。这本教材的第一版是1997年印发的,当时有很多学生上医史课的时候还没有赶上这本教材出版,但是当他们毕业成为临床医生后,在工作当中感受到医学史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学生毕业后回到母校,联系教材科购买这本教材。由此可见,这本教材在当时对医学史教学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

程之范教授编写的讲义、教材成为全国各个兄弟院校开展医学史教学的参考范本。不仅如此,程之范教授还毫不吝惜地传授自己的教学经验。这就是一位医史大家的宽广的胸怀,他的目标是为了中国医学史事业的发展,为了把医学史教学在全国推广,使医史学科成为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


学习历史  因势利导

程之范教授不仅是德高望重的医史学家,也是教研室领导和学生的老师,是同事和学生的知心朋友。

北京大学医史学科自1946年建立以来,直到今天在中国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这样的学术影响力来之不易。经历了李涛教授的创建以及程之范教授的努力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程之范教授实际上既是北京大学医史学科的创建者,也是发展者。在近70余年的医史教学研究的生涯中,有几件事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20世纪80年代,北医医学史教研室有一位阮芳赋老师。阮芳赋原本是生理学教师,后来成为医学史教师,与程之范教授成为同事。改革开放后,出国潮成为很多知识分子的选择,阮芳赋也萌生了这种想法,一心想到国外留学。其实对于当时医学史教研室来说,师资力量是比较缺乏的,而且学科发展也亟须人才,但是程之范教授十分尊重个人志向,并没有因为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压制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他愿意帮助身边的人实现理想。后来,阮芳赋顺利地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性学博士。他对程之范教授充满感激。

还有一件事情也充分说明了程之范教授的成人之美。在程之范教授的努力下,1983年北京医科大学申请到医学史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程之范教授接连培养了几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一位尹银亮同学,非常聪明。程之范教授满心希望他毕业后留校工作,这样医史教研室就有年轻教师了,医史队伍也就可以逐渐培育起来。但是尹银亮认为自己做研究还比较擅长,可一旦走上三尺讲台,当面对很多学生去讲授医学史课程时,心里总是感到很有压力,难以胜任教师角色。程之范教授和尹银亮同学进行了深入交谈,最后师生达成一致的意见,程之范教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追求去选择最前沿的科学。尹银亮也不负众望,顺利考取了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从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后,又陆续前往瑞典和美国做博士后研究。

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程之范教授无论是对于对年轻教师还是青年学生的培养,都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相信这也是程之范教授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于职业发展来讲,首先要有兴趣,一旦兴趣发生了转向,他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而力所能及地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总结历史  预见未来

早在20世纪90年代,在医学史的课堂上程之范教授就曾经预判:中国第一位诺贝尔科学奖的产生一定会出现在医学领域,而且一定会从中国传统医学中受到启发。程之范教授不仅要给同学们讲世界医学史,同时也要讲中国传统医学史,他经常给同学们举例子说:不要看中国传统医学在当下的医学体系当中仿佛落伍了,但其实中医学里还有很多的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一旦我们把中医学当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原因揭秘出来,我们将离诺贝尔奖非常接近。我当时听他说这个话并没有太在意,但是当2015年屠呦呦教授获得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的时候,我在心里却更加地对程之范教授油然而生敬佩,因为是他在医学史的研究中、在医学史的课堂上,以一位医史学家的眼光,早早地预见了中国第一个诺奖的诞生。这一点也再次印证了程之范教授作为一位医史学家的高瞻远瞩的学术功底和学术思想。

我在跟随程之范教授给医学生上医学史课的时候,还有一些经典的话题让我记忆犹新。比如程之范教授就曾经问同学们:医学到底是什么?医学历史的发展规律是什么?医学的目的是什么?医生是不是一定是要等待疾病发生之后才去治病救人?细细想来,如果能够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想明白,一定能够成为医学大家和哲学大家了。西方医学过多地受到了机械唯物论的影响,强调外因论,常常把疾病的原因归类于生物学的因素,在这种医学思维的指导下,治疗疾病祛除病因,就要首先发现致病微生物。如果按照这样的思维,疾病将永远跑在人类的前面,医学科学永远都将是滞后的。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医学提倡“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就非常有道理了。

音容笑貌今犹在、百年医史向未来。时间飞逝,转眼迎来程之范教授的百年诞辰。虽然程之范教授已经离开我们,但是他作为医史学家的学术思维、学术品德和学术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年第37卷第8期)




网站地图